关键词:科技意识 课外活力 实用性 情感
卢永剑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联系最直接、最自然的科学,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生物学素养的层次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因此,初中生物教学应让学生树立生物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课堂教学要突出生物教学的实用性
生物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没有生物就没有人类”,就更谈不上社会发展。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生物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医药等方面及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培养学生情感
针对教材及学生层次,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学生情感态度方面,因为学习是为了影响学生兴趣,而情感态度影响着行为的选择。通过学生对生物资源状况及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帮助学生提高环保意识,使他们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设精神;督促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而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社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
三、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
生命科学源于大自然,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学习,去体验,这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生命的理解、认识,也能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
动员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观察各种环境中的生物、各种生物的生活环境及自身特征,理解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到社会中去观察生活,深入社会调查,收集素材,真正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自然,满足他们的好动性和好奇心,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累赘,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求知欲,在此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教育学生爱护生物、对野生动植物不宜大量采集,要爱护生物资源,培养学生情感,如在涉及鼠兔、蚯蚓等的实验中,观察后应放归大自然。
总之,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培养,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因为教学科学内容的出发点不仅限于科学知识本身,也强调相互间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价值观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些知识和方法,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解决现实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他们才知道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从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责任编辑: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