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科技论文网!

热门分类 / Popular classification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范文 > 科技小论文范文 >

宽容与科技创新

时间:2014-04-21 14:4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作为一种创新,科技创新内含着风险,所以科技创新需要宽容冒险以及随之产生的变化,而宽容又将进一步推进创新。如何理解
    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生产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作为一种创新,科技创新内含着风险,所以科技创新需要宽容冒险以及随之产生的变化,而宽容又将进一步推进创新。如何理解宽容对于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我们既可以从科技创新的特点来看,也可以从宽容概念本身来看。本文将从后一途径人手,这主要是因为宽容的要素与科技创新的刺激因素有相同之处。
  一、差异世界是一个多元差异的世界。
  尊重差异,就是尊重世界的固有法则;反之,就是违背世界的固有法则。差异是宽容存在的前提条件,即差异使宽容成为必要。如果一切人和事物都绝对相同,人们之间就不会产生分歧,也不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宽容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在科技领域,差异普遍存在,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科学)知识具有可错性。
  这等同于知识不是确定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 “可错” 不等于“必错”,它只是与“必真” 相矛盾,而与“可真” 不矛盾。因此,主张知识具有可错性并不是认同怀疑主义,而是告诉人们: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我们的无知可能是无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不能狂妄地声称自己的知识绝对不可能错。
  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波普尔认为,科学是猜测性的知识,人们关于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往往是易错的。? 以往认识论假定“真理是明显的”。例如,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的“精神之眼” 能够看清实体或本质,经验主义则认为人们的经验能够最终得出真正的科学理论。波普尔则提出,真理不是明显的。认识来源于观察,但观察并不能提供权威的准确无误的知识。人们的知识难免会出现错误,即使是科学知识也不一定是真知,而可能只是一种意见。例如, “地心说” 曾经被视为是绝对正确的理论,但现在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因此,波普尔提出了“可错论”。在波普尔看来,错误与真理并不是两个绝对对立的概念,只有从错误中学习,逐步清除错误才能接近真理,因而错误本身就包含着客观真理的思想。虽然任何人都无法宣称自己的知识是绝对真理,但是错误的理论可以促使人们提出更好的新理论,不断探求,不断前进,不断地接近客观真理。可错论要求人们宽容异己的思想,通过不断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来认识真理。
  二是自我的局限。
  面对不可取消的差异,如果行为主体能够完全做到“无我”,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积极肯定差异的话,宽容同样没有存在的空间。正是因为自我具有局限性,宽容才得以必要。这是宽容出现的主观环境,具体表现为自我中心的困境。
  自我中心的困境是指一个人不能离开他和事物之间的认识关系来认识事物。在认识活动中,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客体,意识的对象总是与意识本身同时存在。这一困境是由美国新实在论者培里提出的,黄书进先生把这一困境具体概括为四点。 困境之一,认识之中的对象无法与认识之外的对象相比较。要想发现认识关系如何改变事物,我们要在认识关系之外去寻找例子来进行比较,但是我们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因为某个例子一被找到,就已进入认识关系。困境之二,认识者无法就同一对象与他人进行沟通。
  当他人把意见告诉认识者时,他人的意见已经进入认识者的意识范围。此时,认识者无法把意识中的“他人意见”
  同原属于意识外的“他人意见” 相比较。困境之三,认识者无法摆脱认识关系去认识事物。一个人不能想到事物在意识之外的存在,因为一想到它,事物就已经在意识之中了。因此,认识者无法求得事物真正的原型,只能认识一个已经进入其意识之中的事物。困境之四,消除认识关系就意味着中断认识并失去认识对象。意识与事物的认识关系是认识的前提之一,消除认识关系去求事物原型,认识活动必然会中断,从而既不可能有事物的知识,就连事物本身也消失在认识者的视野之中。
  自我中心的困境是一个方法论上的困难,它使得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认识过程因而具有一种唯我性。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主体固执于自我视角,那么他对人或事物的认识就可能失之偏颇。
  在科技发展史上,由以上两方面原因造成的差异比比皆是,例如:关于光的“微粒说” 与“波动说” 之争,关于燃烧的“燃素说”与“氧化说” 之争,关于生命个体发育的“渐成论”与“预成论”之争,等等。
  知识的可错向我们昭示差异不可取消,而自我中心的困境使得行为主体不可能从完全客观的角度去认识事物。
  因此,行为主体在面对不可取消的差异时,反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人可能强求别人跟自己一样,表现为强权;有的人则可能无所谓,表现出冷漠;有的人则会积极赞成差异。与这些对待差异的反应相比,宽容有何独特性呢?
  这就涉及到宽容概念的其他要素。
  二、否定反应否定反应是宽容的起码要素。
  宽容之所以出现,是因为行为主体面对他与他者之间的差异时,产生了否定反应,这种否定反应或者是道德判断意义上的不赞成,或者是非道德判断意义上的不喜欢。其中,因道德判断意义上的不赞成引发的宽容是一种强的宽容,例如,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宽容,而非道德判断意义上的不喜欢涉及的是一种弱的宽容;例如,宽容左撇子。在科技发展史上,因信仰不同而引发的科技冲突很常见, 比如地心说与日心说之争。
  正因为面对差异时行为主体产生了否定反应,所以宽容并非易事。它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积极的理性行为。当我们宽容的时候,我们需要放弃基于否定反应而去干涉他者的欲望,同时得保留对自身信念的承诺,正是因为这一承诺,我们才会产生干涉他者的欲望。在这里,对自身信念的承诺与对他者信念的认可之间存在着紧张。这种紧张是宽容的特征,它造就了宽容之难。正是因为我们对自身信念有承诺,所以他人的观点、行为或信仰与我们的差异越大,我们的否定反应也可能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出宽容的行为,就需要做出相当程度的“牺牲”。
  从行为主体是否有否定反应,我们可以把宽容与冷漠区分开来。例如,甲路过篮球场,看见乙在打篮球(甲对打篮球没有兴趣),甲没有干涉乙就走过去了,我们不能说甲宽容了这个行为。甲都不在乎这个事情,谈不上宽容与不宽容。甲这种无所谓的态度不属于宽容的范畴,而是一种冷漠。但是,人们很容易把宽容和冷漠混淆起来。这是因为两者产生的结果一样,都是不干涉。但是,两者的动机和过程不一样。在冷漠的情形中,不干涉是行为主体对他者不关心的自然结果,与选择无关。在宽容的情形中,行为主体对他者有一种否定反应,如果不加遏制的话,否定反应将引发他对他者的干涉,之所以会出现不干涉的结果,是因为行为主体的选择。行为主体对他者的观点、行为或信仰有否定反应,却选择不干涉,此时的不干涉才可以称为宽容。
  宽容不同于冷漠,科技创新需要的不是社会的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而是社会的关注,无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并为科技创新营造允许错误与失败宽容的环境。
  三、能力宽容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能力。
  能力是宽容的辅助要素。如果行为主体不喜欢或不赞成他人的观点、行为或信仰, 自然会产生制止他人的意向,而这一意向要外化为制止的行动,则需要能力。能力要素使得宽容不是一种软弱的顺从,但它也使得宽容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认为,宽容总是与不平等联系在一起,受到宽容的个人或群体处于卑微的地位。对他人的宽容是一种权力行为,受到宽容则是承认懦弱。鉴于此,我们需要明确宽容所讲的能力是何种能力,而使得宽容陷入危机的又是何种能力。
  宽容情形中所指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种行动能力,它是内在于行为主体的一种主体能动性,是行为主体主动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而主体能动性使得人反过来能够影响和塑造社会环境。能力是意向转变成行动的决定要素之一,是一种否定性、限制性的要素。
  它划定了一个人行动自由的范围。这个范围随着人的能力大小而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行动能力不必然是一种控制能力,而控制能力必定是一种行动能力,也就是说,行动能力包含控制能力。因为控制能力是一种对他者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能力,可能是要求对方无条件地做某事,也可能是绝对禁止对方做某事。行动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涉及对他者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宽容之所以与不平等相连,是因为人们把行动能力置换成控制能力,宽容因而成了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施恩行为。这种“强” 或者是权威意义上的,或者是权力意义上的。所以说,宽容中所隐含的不平等不是源于宽容者所具有的行动能力,而是源于权力或权威所赋予他的控制能力。对宽容的批判实质上针对的是可能隐含在宽容话语中的权威或权力。
  权威是指某个范围内被公认具有影响力的人或组织机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无知、无能或者经验不足等各种原因,我们需要寻求指导和帮助,我们需要权威也一直在寻找权威。如果我们通过放弃判断来解释权威,侧重强调归顺、服从和放弃职责,那么,认可权威就意味着贬低自尊。如果我们认可的是名副其实的权威,那么当我们寻求帮助时,他们就会为我们提供援助。显然,在这些情形中,我们没必要去质疑权威,只需考虑权威是否是真权威,以及何时对权威的接受是必要的。大众与权威关系的突出问题不是大众是否应该放弃判断,而是大众对权威的接受是否合理。人们之所以常常求助于权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判断一些复杂的情形,或者不相信自己的判断,或者不知道如何在相互冲突的判断之间做出选择。
  当然,权威的指示有时是不可信的,甚至是虚假的、错误的,此时按照这些指示去行事是愚蠢的。但是,如果权威的指示是正确的,那么在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胜任而必须依赖权威帮助的情况下,不按权威的指示行事则同样是愚蠢的。科技创新需要权威的指导,在企业中这个权威是决策层,在国家中这个权威是政府。但无论何时,来自权威的指导不能变成一种来自权力的干涉,既不能因为对某一科学知识存有怀疑就阻止科学创新,也不能因为对某项科技成果存有异议而阻止技术应用。
  权力是一种控制能力,其中所包含的强制因素直接威胁到人的自由,因而受到抵制和排斥。而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宽容, 自然也会遭到攻击。什么东西可以为权力设限,或者与之相抗衡,从而在权力与自由之间取得平衡?那就是权利。只有当权利与权力处于相互限制、相互制约的关系时,我们才能扼制权力的无限膨胀。在这个意义上,要避免宽容成为一种权力上的强者对弱者的施恩行为,就需要借助权利这块盾牌来进行自我防御,将尊重个人权利视为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在科技创新中,我们要尊重个人自由进行科学研究的权利,避免权力对科技创新的过分干预。
  这方面的教训已经不少,比如前苏联在生物遗传领域发生的李森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四、克 制
  克制是宽容的决定性要素。所谓克制,是指行为主体不干涉敌对的他者的一种无为。在差异情境中,如果行为主体对他者的观点、行为或信仰产生了否定反应,而且也具备干涉的能力,选择克制与否就成为宽容与不宽容的分界线,克制有无限度则成为宽容与宽恕的分水岭。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行为主体认为错误的知识与真正错误的知识的不同。乍看,这两者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是两码事。行为主体认为另一种学说是错误的,例如,我相信“地心说”,我认为你的“日心说” 是错误的。这是我的一种主观判断,与日心说本身是否正确无关;相比而言,如果他者的行为或信仰本身是错误的,例如杀人是错误的,那么我认为某个神志清醒的人在邻居没有伤害他的条件下杀害邻居的行为是错误的就不只是一种主观判断,而是包含着客观真理的成分。所以说,行为主体认为错误的行为或信仰与真正错误的行为或信仰是不同的。
  在前一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主体基于自己是真理的持有者,或者坚持其认识是绝对可靠的,认为他者的观点、行为或信仰是错误的,进而去干涉或压制他者,而不顾他者的观点、行为或信仰可能同样是正确的,或者迄今为止未被确证为错误的这一事实,那么行为主体就是不宽容的。
  在后一种情况下,如果行为主体在具备干涉能力的条件下却选择不干涉敌对的他者,而无视他者的观点、行为或信仰是错误的这一事实,那么行为主体做出的就是宽恕的行为,他不仅宽恕了敌对的他者,甚至连敌对的他者的错误观点、行为或错误信仰都一并宽恕。
  我们发现,不宽容者跨越了主观判断与客观真理的界限,迷信于自己的真理主张或绝对可靠的认识;宽恕者超越利益,甚至超越对错,完全依托于自身的精神境界,尽管宽恕者保留了判断对错的权利,但是却放弃了对错误的更正义务,实际上是纵容他者的错误。只有宽容者才能做到既不迷信自己的主张,也不高估自己的精神境界,在介于不宽容者与宽恕者之间的角色定位中致力于如何在差异中和平共存。所以说,宽容介于不宽容与宽恕之间,宽容可宽容的,不宽容不可宽容的,是一种有原则、有限度的克制。
  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这一点在我们对待克隆技术的态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方面,我们支持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明确禁止在目前的情况下完整地克隆人。
  通过上面对宽容构成要素的分析,我们得出宽容是行为主体在差异情境中对于敌对的他者有能力干涉却不干涉的一种有原则的克制,同时能够深入理解宽容对于科技创新的必要。要想真正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宽容是必要的。(责任编辑:mac)
------分隔线----------------------------

最新论文

随机论文

——本公司实力说明——
本公司实力说明
1. 十一年专业论文服务经验,现有全职员工近百人,并且拥有兼职博士、硕士30多人。我们的实力就是您信心的保证。
2. 十一年成功运作经验,现为中国最好的专业论文服务中心之一。

服务承诺
本论文服务...

Copyright www.lunwenkj.cn 科技论文网 版权所有
科技论文网提供质量好的 科技论文代写、管理论文发表服务,是一个一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论文资料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