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南
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是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一环。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的现状以及探讨如何推进它的发展等问题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也是科技界,经济界都十分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
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的程度,我们一般习惯于用发明专利实施率来衡量。据统计分析,一般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的专利实施率都在2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都在10%以下。据我国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专利实施率不超过5%。
那么造成我们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水平低的原因何在呢?
我们知道影响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现实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使科技发明成果的商品化受到限制。这种限制有时还以思想影响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小生产的传统观念,极左思想的影响,官僚主义等。下面就具体分析一下几个方面的阻碍因素。
1.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运行机制(包括组织制度,法律)不健全。就拿科技开发服务机构来说吧,虽然近儿年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起来,并对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还不健全。科技开发服务机构可分为科学院、高教、科委和集以上三个系统的民间科技开发四部分。当然,这样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科技开发优势,但是,他们之间缺乏协调性,有时不免会互相牵扯。另外,不少科技开发机构,既不了解科研成果和需求单位的具体情况,也不承担任何一方的风险,只起个科技红娘的作用。在这种利益与经营脱节,并且缺乏科技中间试验手段的情况下,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很难作好的。目前,有许多这样的科技中转站干脆变成了商品中转站,成为有其名无其实的科技开发机构。我认为,当前这种浅层次的科技成果服务应逐步转向深层次的科技开发服务,即由“采摘蘑菇式”应向“培植蘑菇式”发展。如,为科技发明者提供信息、资金,组织技术协作,提供科研试验场所等。1987年,天津技术开发区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全方位科技发明成果扶植机构。另外,北京市准备采用民间集股形式于1989年初步建成一座“发明城”。它将引进国外用于发明创造的先进设备,引进国内外技术专家,引进各类厂家,科研所,在“发明城”周围迅速建立一个服务于发明创造的工业体系。这些做法都将为加速科技发明成果的商品化打下基础。
2.我们许多企业都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动力。近年来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问题有所改变,但是,现在问题还不少,如,目前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企业尚未形成合理的效益型制约机制。企业领导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很难去考虑企业后劲的问题,更不重视新产品开发对增强企业后劲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产品能销得出去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其实,任何产品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新产品上市,扩大销售,稳定,下降(衰亡)。通常讲畅销产品,实际是产品处于第二、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这种产品寿命周期必然越来越短。因此,我们必须注意产品能销得出去的背后隐藏着滞销的阴影。据有关部门统计1986年全国的产品畅销的企业已从上一年的48%下降到28.4%,同时,产品滞销企业从1%上升到19.9%。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然,这些情况产生也与科研同企业部门脱节,不能研究出及时替代那些退役产品的新产品有一定关系。再有就是企业用于追求科技进步的资金短缺,以及有些企业特别是乡镇经济普遍因技术力量不足,而缺乏技术开发和吸收能力。
3.某些科技发明成果鉴定严重失真,不仅丝毫不能增加这些科研成果的实用效益,反而增加了需求企业的逆反心理,增加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难度。
这些在科技鉴定上弄虚作假的人,实际是在耗费国家财产为自己捞政治资本。有些人搞非职务发明创造,单位领导看到与自己捞政治资本不贴边,就千方百计加以贬低甚至设置障碍。这些都遏制了职工搞发明的积极性,影响了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4.我们没能充分开辟科技发明成果的国际市场也是原因之一。
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不仅包括商品的交换,还包括人才和技术出口。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技术出口,并已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科技发明成果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如果我们不能抓紧时机出口外国所适用的新技术,就有可能很快被其他国家发明更新的技术所取代而失去效用。
5.人员素质特别是文化教育水准对科技成果商品化有着不容忽视的制约作用。战后日本的经济复兴奇迹,除了其他客观因素外,与该国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国民文化科学水准较高,起着主要作用。从国内来看也是如此。凡是领导重视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人民群众文化科学水准较高的地区或单位,科技发明成果的推广应用就比较顺利,经济发展就比较快,反之,阻力就比较大,经济发展就比较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6.我们的一些办事机构办事效率低,扯皮现象多也成为科技成果商品化的阻碍因素。如外地某研究所取得了一项关系到提高国产彩电质蜜的重大发明成果,但目前只有两家企业试用。因为如果使用这项发明,就要使用与这套仪器相适应的测试标准,而国家有关部门目前还没有认可这种标准。企业希望有关部门下达文件,在一定范围内准许使用这套测试标准。而有关部门认为,事关国家标准的补充和修改,要有一定数量的企业使用了这个发明成果并证明是可行的,才能认可。这样就陷入了问题兜圈之中。怎样才能给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开出一条出路呢?只有解放思想。赵紫阳说过,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凡是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我们都应承认,应该试验,应该探索。”“顾虑重重,惟独不怕束缚生产力,归根到底,是被一些不从实际出发的框框禁锢住了,不敢解放思想。”
7.我们实行专利法时间短,经验不足,也是原因之一。
自我国决定从1985年4日1日实行专利法以来,专利申请件数越来越多,去年统计已达43300件,每天达100件以上。但是,人们对专利法还处于熟悉阶段,发明专利实施率不高,经验不足是其原因之一。
如有的单位反映购买的专利不实用,甚至无法在生产中实施,造成了资金浪费。这里有两点原因:一是发明者在填写说明书时,有意无意漏掉了某些实施技术细节,给生产厂家带来实施的困难。早先,许多国家在审查专利时,都规定除了要写完备的说明书外,一般还要提供实物模型。这样不仅对专利审查方便,也有利实施。可后来,因为这样做易于被人浏窃,所以,改成现今这种申请方式,即以体现发明者的基本发明构思为目的。这样的中请形式,再加上我们某些审查脱离实际和缺乏实施可行性的经验,就更增加了专利本身的主观色彩。第二点是专利的实用性并非指的是现实性,而仅是可能性。专利审查时只考虑新旧技术之间的差异,而不过问其经济价值,使用寿命,成本核算等实际效果。因此,常有些超时代的发明,虽然没有相应的现有技术作基础,不可能真正实施,但也被批准获专利权了。
二
发明者既是新科技成果的研制者,也是科技市场需求的供给者,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发明者在提高科技发明成果商品化水平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这一节中集中从发明者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如何提高专利实施率。
首先,发明者应增强对发明成果应用紧迫感。如有些引进的无纺织布成套机械的许多乡镇企业因为没有拓宽无纺织布的新用途或无纺织布系列产品而停产。如果有更多发明者急企业之所急,有针对性地研究些问题,不仅成果可以很快有用武之地,也可以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其次,发明者应将提高专利实施率的努力放到发明的选题上。发明者研究的选题是否针对科技市场的需求,对其今后研制的成果商品化问题关系极大。各地技术商品交易动态表明,技术市场的“热门”科技商品大都是投资少,技术水平要求不高,见效快的“短,平、快”的技术商品。这与科技市场的主要需求对象是一些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有很大关系。因为,许多乡镇企业基本上是以商品市场的缝隙为生存空间的,并没有占据一个稳定的份额。这也就是那些技术水平虽然不高,但见效快的小发明创造所以受欢迎的原因。
发明者选题时应将企业对技术的需求考虑进去,否则就容易使发明成果搁置起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企业的需求倾向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既要考虑社会需求,经济效益,也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问题。下面,试举几个方面谈谈。
1.企业乐于对原有的畅销产品进行优化设计。这样既可以在国家限制外延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降低产品成本,加快生产速度,从而达到扩大生产产量、质量,增加企业收入的目的,又能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如有个工厂购买了一件测量卡尺的专利。其实,这种产品市场上趋于饱合,那么该厂为什么还要购买呢?原来,这个专利所设计的卡尺结构比原先的少二个副件,这样生产起来不仅简单,而且成本也能降下来。所以,企业还是乐于采用。
2.企业希望在本厂生产技术不做大的改动的情况下发展一体化新产品(即同原有产品同处一个产品领域)。这些新产品要求克服原有产品性能外观等不适用的缺点,向多功能方向发展。例如,有位青年工人设计了一种多用途童车。它用原生产童车的主要构件,经过适当变换,可以组装成种用具。这种新产品当然受到欢迎。
3.企业还希望用原有技术主要部件,去开发同心性新产品,即根据结构相似,原理相似的原则开发系列产品。例如,美国有家电机厂,生产了几种规格的电动机芯和十几种组隔板。他们根据用户的需要可以象组合玩具一样装成十几种不同用途的电机,从而增加了适应市场多方面需求的能力。
4.企业为了增强后劲,还需要开发更有发展远景的新产品。即和原产品在结构、原理上完全不同的新产品。如美国最近研制出一种无叶电扇。它是利用压电陶瓷所支持的金属板快速振动而产生气流的。这种电扇比普通电扇凉爽、舒适,而且体积小,噪音低,更省电。象这类更新换代的新产品,企业也是乐于接受的。
再次,发明者如果想使其科研成果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以此来提高发明成果商品化程度,那么必须在选题时也将国际市场需求因素考虑进去。
1.要了解国外对各类产品的具体需求。在过去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下,许多人习惯于用自己的想当然来代替对国际市场的调查研究,结果往往碰壁。如有个工厂新研究出一种排风扇,准备投放国际市场。有人无意中问他们是否带有不锈钢棉制成的过滤罩。那个厂长很感兴趣地追问不锈钢棉过滤罩是什么?咱们国内有人生产吗?其实,许多国家都规定了排风扇,特别是厨房中用的都必须有这种防污染装置,不然是很难销售的。
2.要了解国外对某种产品的不同档次的要求。过去,我们理解打入国际市场应该是高档次才有竞争力。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理解。
任何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对商品的需求都是多档次的。如,我国一种低档、廉价的男式塑料鞋在美国很受墨西哥、波多黎各的移民的欢迎。因为,这种产品在美国生产起来就很贵。
3.要了解不同国家对同类产品的不同需求心理。一般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低的国家,对生活日用品的需求都趋向于耐用。如我国一般家庭买个保温瓶能使用很长时间,有的外套坏了再换个新套,瓶胆坏了再换个新胆接着用。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心理,可以把耐用性能作为课题。现在日本研制成功一种全部用不锈钢做成的保温瓶。在发达国家,日用品一般又趋向于一次性使用。这样不仅卫生、方便,更能促进生产,解决供大于求的矛盾。如,保温瓶在美国就是一次性的旅游用品。发明者如要适应这种需求心理,就可以把研究选题放在外观和降低成本,便于携带等方面。
最后,我们从科技政策方面来探讨一下如何激励科技人员来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问题。
1.科研部门的政策应与生产企业改革同步,即也应将科研任务承包到组,承包到人。打破科研部门的大锅饭,铁饭碗,使科研与生产结合,促使科研工作者更加关心科研成果的商品化问题。
2.对于那些见效慢的科研项目,应采取限制成果转让时间,以避免过去搞那些当前生产暂时用不上的项目,促使科研成果迅速在生产发展中见成效,并加快科研经费的周转。
3.应鼓励科技人员亲自搞销售,因为他们精通产品性能、原理,可以为用户答疑排忧,并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另外,科技发明成果还存在“二次开发”的问题,有的还必须伴随着对需求单位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所以,应提倡科技人员为推广科技成果一包到底的精神。
(责任编辑: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