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科技论文网!

热门分类 / Popular classification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创新论文 > 科技创新小论文 >

我国渔业科技需求

时间:2014-04-21 15:45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渔业科技主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我国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21。 水产生物和遗传育种技术的融合,大大加快了我国水产育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新品种产出。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和相关技术研究促进了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渔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渔业科技主要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我国渔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21。
  水产生物和遗传育种技术的融合,大大加快了我国水产育种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新品种产出。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和相关技术研究促进了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为客观评价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水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在主要产品方面取得突破,提高了我国水产品竞争力。质量安全研究成果提升了管理水平。水产病害防治理论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和相关产品的开发有效降低了我国水生动物疫病发生率。渔业装备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了现代渔业装备水平和生产管理效率。农业部《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到“十二五”末全国渔业的具体发展目标,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这对渔业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对我国渔业重点领域科技需求进行简要梳理,结合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渔业项目的主要内容,对水产 浜域科技布局进行分析,以便为“十二五”末我国渔业科技竞争力的客观评价提供依据。
  1 渔业主要领域科技需求分析
  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 二个五年规划》部署的重点任务,“十二五”期间,我国渔业要着力构建水产养殖业、增殖渔业、捕捞业、加工业和休闲渔业“五大产业体系”,着力构建设施装备、科技创新、资源环保、渔业安全和渔政管理“五大支撑体系”。我国渔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渔业科技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现代渔业发展和渔业发展方式转变等四个方面满足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要紧紧围绕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重点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重大疫病防控、健康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装备与节能减排技术”等六大方向上开展fLI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解决渔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31。
  要满足渔业发展的科技需求,需开展以下不同层次的研究:一是认识和揭示水生生命遗传发育基本规律和水域生态规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二是对水产业未来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有利于产业技术更新换代的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重大前沿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三是对水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和生产方式转变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集成配套技术研究:四是对水产科技发展有重要作用、需要长期稳定支持的基础性工作和公益性研究。围绕渔业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生产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现将其主要科技需求分析如下:
  1.1 加强水产优良新品种培育“十一五”期间,我国水产良种培育进程大大加快,通过审定的新品种达到39个。但总体上与水产养殖良种化的要求相比,在新品种数量、抗性、品质需求、品种更新、育种系统配套和良种持续产出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优质苗种稳定扩繁和质量保证工作在技术和管理上尚有欠缺。今后一个时期,对水产新品种创制技术需求将持续增加。一是加强水产种质资源评价与延续保存技术研究.开展重要水产养殖种类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适合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种质的评价、繁殖和保存技术,探讨其有效群体含量变化与近交系数增量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的种群延续技术体系。二是进一步加快分子标记开发和水产基因组学研究技术平台和优良品种培育技术体系建设, 促进育种技术现代化,加快新品种培育和产出。三是开展水产良种管理相关技术研究,为进一步完善水产良种管理、推进落实水产良种补贴政策、加快新品种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1.2 加快重大疫病防控技术应用随着健康养殖技术水平的提高、管理的加强和疫病防控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水产重大疫病逐年加重的趋势有所减缓。但总的来讲,违禁药物使用和药残问题仍时有发生,水产疫苗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养殖种类和重大疫病防治方面有一定应用,但在大宗养殖种类应用相对较少,水产病害制约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是加强重大疫病流行病学、病原生物检测、疫病诊断技术研究。切实掌握我国主要养殖区域、主要养殖对象重大疫病流行病学规律。二是加强水产养殖病害监测技术研究和体系构建.形成水产病害病原检测、检疫及预警技术体系,并建立基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基础之上的渔业病害综合防治体系。三是加强水产动物免疫机理研究和水产药物代谢规律研究,加快疫苗和高效低残留新型渔药的开发,加大水产疫苗推广应用力度,在重要养殖对象、重点地区试行强制免疫,减少重大疫病的发生。
  1.3 推进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升级一是加强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和抗风浪筏式生态养殖设施装备、工程化构建和养殖调控技术工艺研究,提高养殖设施规范化,促进产业升级。二是加强养殖环境容量评估、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养殖生态综合调控等技术方面的研究,提出渔业养殖水域环境保护与修复长效管理策略。三是加强水产品主要品质的营养学调控、饲料蛋白源节约与替代、高效低排放的饲料制造及投喂策略研究,结合养殖生产规范化管理,提高水产养殖资源利用率和综合效益。
  1.4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十一五”以来。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现实需求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需要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控制、危害因子风险评估、水产品加工与流通过程质量安全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水产品养殖病害控制与药物安全评价和大宗水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产业化示范等方面开展研究。同时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加强水产品质量监管。强化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产品竞争力。
  1.5 提高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资源与环境的刚性约束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制约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估、渔场环境及渔况情报信息服务系统、主要远洋渔业作业海区渔况规律及探捕预报技术研究。二是进一步加强珍稀濒危物种驯养、繁殖和救护技术研究,研究制定主要种类增殖放流标准与规范。三是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与修复等方面开展理论技术研究。四是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力度.为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管理依据。
  1.6 加快渔业装备研发与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在渔业装备方面,为适应现代化渔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自主研究和引进消化。重点开展养殖环境智能控制技术装备、大宗水产品加工和储运装备、新型渔船开发设计与渔船节能技术、捕捞作业安全保障技术和选择性捕捞装备技术与远洋捕捞大型设备国产化等研究。开发出适合我国渔业产业特点的捕捞、养殖、加工关键设施、设备及仪器,推进我国渔业生产向设施化、工程化、自动化发展。在渔业节能减排方面,一是以船舶节能和养殖减排作为渔业节能减排的推进重点。以标准化渔船建设和规范化玻璃钢渔船建造作为固化渔船节能技术的平台,开展渔船节能产品的标准化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研究建立渔船节能技术体系。二是以池塘养殖模式转变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优化作为养殖节水、减排的契机,运用工程学、生态学、生物学等方法,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和集成研究,形成可控的人工养殖系统。三是加强全国渔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制订规划,创新实施机制,整体推进渔业节能减排
  2 水产领域科技布局分析
  根据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科技部《“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总体部署,“十二五”期间。国家设立海洋农业科技发展专项和淡水生物资源培育与利用专题,实施了一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围绕我国渔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产业发展需求,已经部署了33个重大、重点项目,系统地提出了相关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渔业主产区各省231市也根据渔业发展具体情况,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可以预计,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进现代渔业基础理论研究.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难题,为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渔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1 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技术水平将大幅度提升. 良种覆盖率将明显提高一是在性状遗传解析方面.将获得淡水主养鱼类与生长、营养、抗病、耐盐碱、耐低氧、肉质等重要经济性状及生殖发育等重要生命过程相关的功能基因.阐明功能基因的网络调控机制,鉴定一批育种潜力明显的功能基因。二是在分子育种技术方面,将建立高通量的海洋生物分子标记筛查、分型技术,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精细定位重要经济性状位点(Q FL).研发海洋生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海洋生物分子设计育种和细胞工程育种等前沿育种技术也将有所突破,主要海水养殖生物的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将基本形成,培育出一批高产抗逆优质新品种。三是在种苗扩繁方面,将建立海水养殖健康苗种集约化繁育技术和亲本生殖调控和幼体培育工艺.培育优质苗种。
  2.2 重大疫病免疫生态防治技术将有效降低水产病害的发生。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将有较大提高一是在主要病原快速检测方面,开发出我国水产养殖常发性、暴发性病毒病、细菌病及寄生虫病的快速检测试纸、免疫检测芯片、基因检测芯片、LAMP试剂盒等先进检测产品,建立现场快速诊断技术及多病原多样品的高通量检测技术,初步建立疾病发生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体系。二是在主要病害生物防控方面,针对主导养殖品种的主要病害。建立免疫调节、生态防控、禁用渔药替代新技术,研发一批高效疫苗、免疫调节剂、生态调控剂、禁用渔药替代新制剂。三是在质量安全保障方面,建立包括鱼药残留和外源危害因子的防控、生物与化学危害成分的高效脱除技术,研发出产后生物胺、致病菌、寄生虫、类毒素等危害物质的干预消除技术。建立起智能化安全质量溯源方法,构建公共信息溯源服务平台.将显著提升我国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3 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将获得整体性提升,养殖产业化进程加快一是在海洋水产养殖方面.开发出海水工厂化养殖节能减排关键技术与装备,海水滩涂、池塘高效养殖和浅海生态增养殖工程化技术与装备.建立和完善多元立体池塘生态养殖、海湾贝藻类高效生态养殖和滩涂、浅海增养殖等生产模式,构建现代海水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体系,为产业升级提供装备和技术支撑。二是在淡水高效养殖方面.以淡水养殖池塘环境和调控技术为对象,建立池塘生态调控关键因子与预判技术,构建生态工程化调控技术方法.并优化集成池塘养殖精准控制系统.为提升我国淡水池塘养殖水平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在养殖技术体系构建方面,针对我国养殖主产区生产特点,构建适合区域性生产要求的生产模式,实现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突破与模式升级。在主要品种集约化生产领域,形成完整的集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综合技术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水产高效集约化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四是在发展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方面,通过系列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我国北方、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及沿海主要优势主产区开展区域性重点示范推广.将会有效促进水产集约化养殖产业布局和养殖方式的转变与调整。
  2.4 近海资源养护和远洋捕捞技术进步将有效提高我国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在近海生物资源养护与环境修复方面,建立近海典型水域生态承载力和渔业增殖潜力评价等关键技术。在黄海和南海近海典型水域建立人工鱼礁牧场、大型海藻(草)场、浮筏立体式增殖生境及底栖动物栖息生境营造工程技术,掌握重要渔业种类增殖补充对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建立重要渔业种类标志技术和增殖效果评价技术,渔业资源增殖养护技术体系将进一步得到完善。二是在远洋渔业开发方面,建立远洋捕捞节能降耗技术,研发出国产化助渔设备与捕捞装备,提高渔业精准捕捞与助渔技术水平。针对过洋性、大洋性、极地、南海外海渔业新资源,掌握捕捞对象资源变动规律,建立高效捕捞工艺集成应用技术体系,将会促进远洋与极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我国远洋渔业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责任编辑:mac)
------分隔线----------------------------

最新论文

随机论文

——本公司实力说明——
本公司实力说明
1. 十一年专业论文服务经验,现有全职员工近百人,并且拥有兼职博士、硕士30多人。我们的实力就是您信心的保证。
2. 十一年成功运作经验,现为中国最好的专业论文服务中心之一。

服务承诺
本论文服务...

Copyright www.lunwenkj.cn 科技论文网 版权所有
科技论文网提供质量好的 科技论文代写、管理论文发表服务,是一个一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论文资料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