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形成性评价是对课程各阶段学习进行有效评价的一种评价模式,构建形成性评价模式有利于具有多源异构数据特征的工业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的合理评价。研究结合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特点,从评价结构、评价原则和评价框架入手,构建工业设计课程混合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方式。研究设计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的权重比例和量化设计,提出评价体系应用建议,为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提供新的评分方式和可行性策略。研究下的过程性评价体系相对于传统评价方式有着数据性、科学性、公平性和全程性特点,适用于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
关键词:工业设计;多源异构;混合教学;形成性评价;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Blending Learn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under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Yu Bo Wang Jian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Arts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Formative evaluation is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learning at all stages of the course. Building a formative evaluation model is conducive to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blending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with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data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evaluation structure, evaluation principles and evaluation framework, and constructs a formativ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blending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The weight proportion and quantitative design of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of the blending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are studied and designed, and the application suggestions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are proposed to provide new scoring methods and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the mixed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ethods, the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study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ta, science, fairness and integrity,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blending teaching of industrial design courses.
Keyword:industrial design; Multi-source isomerism; blending learning; formative evaluation;
在“互联网+”基础上,混合教学(Blended learning)结合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势,是以多元化的教学视角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网络教学大力发展的当下,混合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场地和时间受限、教学渠道单一的缺点,也弥补了网络教学的教学视角单一、缺乏互动的不足。
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设计项目为主要实践方式的专业,更应该注重授课过程,重视理论消化、思维探讨和设计实践等环节的评价。混合式教学下的工业设计课程在线上线下强化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了线上预习和资料拓展,更把较多的时间留给了实践线上线下教学的开展。多结构、多维度、多元化的课程学习方式使得混合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多源异构的评价数据,也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故建立一套合理的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掌握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科学评价课程学习成效是有一定帮助的。
一、多源异构下形成性评价的意义
(一)形成性评价概述
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for mat ive evaluation)是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展开中的问题,边上课边对学生课程各阶段学习进行有效评价的一种评价模式。形成性评价不仅仅着眼于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注重学生的课程交互状态和课后学习程度,以评价来源、多评价主体、多评价方式来考核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
相对于传统课程的总结性教学评价,形成性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全程持续的发展评价,基于一定的课程目标,由各教学阶段考核组成,边授课边考核将知识点学习和实践开展以一定权重比例综合评分。形成性教学评价着眼于学生的课程参与性,突出评价过程,具有诊断性评价特征。同时,形成性评价强调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图1形成性评价构成
图2 四阶段任务细节
(二)形成性评价体系在混合式教学中的意义
混合教学模式产生的数据具有评价主体不同、来源不同、评价结构不同的特点,通过各种数据来源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凸显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传统课堂学习的评价方式是终结评价,即通过期末考试、期末大作业等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价则是多源性的发展评价,来源于课程中每个阶段线上线下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和效果评价。教师能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吸收、实践开展、绩点情况,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也可随时了解自己的过程考核情况,调整学习状态,提高学习互动效率。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评价全程化。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由于评价集中在期末环节,平时表现所占权重往往被忽视,所以出现了考前抱佛脚、熬夜赶期末作业的现象。形成性考核在课程一开始就启动,线上线下多阶段考核,配合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制定不同的考核要求,使学生重视课程的全阶段而不是期末环节。
2.评价多元化。课程考核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考核的方式包含各种形式,评价主体也不同。师生线上线下多维度的互动强化了评价形式,不再限制于教师单方面判定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
3.评价数据化。形成性评价优势还在于数据可量化和直观化,不但让教学评价科学化、公平化、透明化,也方便教师洞察学生学习状况。授课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均可看到形成性评价数据,提高对课程的全局的认知,也让学生对评价结果有考证的来源和依据。
二、工业设计课程混合教学形成性评价方式
对于一门课程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评价,应设有多结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工业设计专业的设计类课程占较大比例,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得到设计类课程教师普遍认可。课程穿插的设计讨论、课内外实践练习和作业答辩,更是设计类课程评价的核心来源。混合式教学下的设计类课程在多渠道授课优势下,能够量化和细化课程互动的每个环节,细致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特点,混合式教学下的设计类课程重实践、重思考、重过程,将教学评价分散到线上线下各环节,构建了课前预习、线下授课、实践开展、课程总结四个评价阶段。而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主要由评价结构、评价原则和评价框架三方面组成,评价应用则由评价权重指标和量化标准两方面组成。(图1)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多样化,虽然无法将所有的课程都做统一的形成性评价模板,但是可针对较典型的设计类课程做样本分析。本研究以工业设计的典型设计类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设计概论”“产品语义学”“文创产品设计”进行样本分析,希望构建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能够为其他课程做参考,进行细节上的调整,逐步得到推广。
(一)评价结构
多源异构下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形成性评价具有多元化、全程化和综合化等特性,评价结构的设计影响了形成性评价结果的专业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形成性评价结构设计应遵循专业特色,把握课程的全局性,坚持数据化原则,每个阶段任务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以工业设计典型设计类课程“人机工程学”为例,课前、课堂、实践和总结四个阶段可以有着图2中的展开任务细节。
1.课前预习阶段。此阶段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借助平台资源存储和分析便捷的优势,方便师生合理规划时间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课前在平台上发布课程的预习任务,提供课程课前资料包(课件、视频、优秀设计案例、期刊论文等),学生自主学习课程资源,参加线上讨论,完成课前任务。此阶段的教学评价以任务完成情况和线上讨论质量作为评估依据。
2.线下授课阶段。此阶段凸显线下教学的交互性,教师除按教学大纲授课外,可通过后台的预习及讨论情况实时调整讲课重点和案例分析。此阶段主要以教师的理论环节授课和学生的课内互动为主,教学评价以到课率和课堂表现作为评估依据。
3.设计实践阶段。此阶段是理论授课后的实践环节的展开,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后实践。教师设计实践框架和考核指标,学生进行实践展开。实践环节展开可选择线上或线下,线下面对面指导和线上导师答疑,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形成“多师同堂”,坚固了专业“第二课堂”和教师工作室实践环节的开展,又能让企业导师融入课程指导。此阶段以设计方案讨论表现、设计作品完成质量和设计实践互评构成评估依据,“协同授课”的研讨式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评分源的多样性和公正性。
4.课程总结阶段。此阶段相当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总结性大作业,学生除了线下课程答辩之外,将方案的形成、推敲、实施和呈现按步骤上传到平台,教师可以实时得知学生设计思路的变化,遇到不成熟的步骤可以及时沟通,提高期末大作业最终效果。基于平台提交的课程总结丰富了评价方式和学生展现方式,增添了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学生可以全面展示作品,也可以通过多渠道得到点评。
(二)评价原则
混合教学的开展产生了多源异构数据,数据有着类型多样化、结构不统一的特点。由于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不同,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结合原则、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线上部分评价利用平台的数据性、可视性和监督性,评价理性有效;线下部分评价凸显课堂交流的互动性和调整性,评价数据具有专业上的主观判断。在评价内容和指标研究上,采用德尔菲法,结合层次分析法使评价体系更合理。
(三)评价框架
混合式教学将传统教学的注重“学习成果”变为“学习过程”,结合“人机工程学”日常教学经验和课程授课目标,深化课前预习、线下课堂授课、设计实践开展、期末总结评价四个阶段的任务细则,选择评价指标点,使评价体系的考核点具体且明确,方便德尔菲调研法的开展,也有利于后续评价的数据量化。(图3)
三、工业设计专业设计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数据建构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形成性评价构建过程中,虽然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模式评价指标不同,但是总体上还是将学生的表象学习成效加以评分,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加以平台的数据量化考核,得出最终的课程成绩。
研究以“人机工程学”课程为样本,邀请二十余位资深工业设计任课教师进行德尔菲法调研,针对课程混合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考核指标进行细分打分,探索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数据构建。
(一)权重比例设计
在遵循德尔菲法的调研原则与方式的基础上,本研究使用反馈匿名函询法,将“人机工程学”课程需要进行权重比例设计的需求征得资深工业设计专任教师的意见。专家反馈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整理评价点选取的意见,进行整理归纳。
在调整权重和关系层后,统计得出权重计算的结果,将指标量化,再次匿名反馈给参与调研的任教老师,再次进行框架的调整,反复四轮后,专家不再改变各自意见,得到接近一致的认可的各指标权重比例。(表1)
表1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量化标准
确定了评价体系的权重比例后,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指标量化设计。经过合理的量化设计可以最终构成学生的课程评价具体分数。
对于“人机工程学”课程的混合教学形成性评价指标体系细分数据的量纲不一致、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参与调研的教师在前两轮中的意见存在较大差异,故在指标评分中使用了按照等级排序方式,使用了相对数值排序,对每个阶段都用数据进行量化打分,后两轮的调研中,很快取得了专业评价的一致性,形成最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量化标准。(表2)
表2 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形成性评价量化评分标准
可以看到表2中细化了指标,根据每个指标的特征和课程要求统一拟定四个等级的评分标准,进行排序打分,再进行评分的数值量化,便于得出最终评分。通过表格也可以看到,形成性评价量化具有多源异构的特点,结合线上统计的优势和线下评分的专业性,评分来源由平台数据、教师评分和学生评分三个方面构成。这样的多源化数据构成评判标准和分数都是不同的,如果转化为最终的课程评价分数,则必须量化为形式较为统一的数值,才能应用到最终权重基础上的算法中。但是由于学生评价存在一定的缺乏整体观念和主观性强的问题,所以需要进一步将学生评价进行公开化和标准化。
四、结论
本研究以工业设计专业典型设计类课程为样本,进行混合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建构和量化方式设计的理论研究。文中评价方式连续两年运用在样本课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中,进行多次教研室讨论和分析、授课学生对象访谈,与参与调研的老师进行反馈,进而对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和量化评分标准进一步调整,得出了文中相对合理的权重计算方式和量化标准。通过调研,师生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评分方式,形成性评价显得更为透明,更具全局性,更加科学公平,也能依靠数据量化学生学习效果。本文研究样本是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但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应该考虑课程的特性,评价体系和权重应先提供一个区域范围,供任课教师选择,在开课前反复斟酌。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评价提出新的评分方式和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白然.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的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4):73-75.
[2] 褚庆庆.地方高校设计学专业混合式教学研究[J].工业设计,2019(7):35-36.
[3] 刘志勇,陈婵娟,章文林.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方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42.
[4] 尹保健“.互联网+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6).
[5] 曾宇平.对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的问题思考[J].科教导刊,2020(8).
[6] 杨歌谣.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的文献综述与展望[J].高教论坛,2019(2):64-67.
[7] 谭伟,顾小清面向开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估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2):126-130.
(责任编辑: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