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科技论文网!

热门分类 / Popular classification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科技工业论文 > 工业工程论文 >

信息化微元与管理通信技术理论及应用分析

时间:2023-04-23 08:31来源:未知 作者:mac 点击:
摘 要: 拓展工业工程的应用范围,应深入到信息加工层面研究管理系统,在把握物质、信息、对象与管理概念之间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用工作研究方法,以信息化微元替代工作系统作为基础单元来探索微观信息加工规律,建立了标准信息化微元的结构模型和
  
  摘    要:拓展工业工程的应用范围,应深入到信息加工层面研究管理系统,在把握物质、信息、对象与管理概念之间作用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用工作研究方法,以信息化微元替代工作系统作为基础单元来探索微观信息加工规律,建立了标准信息化微元的结构模型和认知模型。针对应用需求,提出了管理通信技术这一新的科学管理工具,用于改造信息化微元,统筹通信行为。以工业工程部门为例,简要说明了应用信息化微元与管理通信技术建立管理通信系统的实践过程。结果表明,提出的系统可以辅助管理人员获得全局视角和精准控制管理对象的能力,作用到本体是管理自我,作用到客体则是管理系统。通过开发和优化管理通信系统,工业工程实践从传统制造现场拓展到了全体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概念空间,工业工程从业人员将有机会推动管理系统自底层逻辑到上层建筑的全面革新。
  
  关键词:工业工程; 信息化;系统;创新;通信行为;精准管理;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tudy of Information Micro Cell and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Pan Xiong An Yihan Li Mingxun
  
  Dongguan Action Composites Co. Ltd.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echn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epartment Suizhou Industri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In order to expand the application scope,industrial engineering(IE)should step in information producing field deeply to research manage system,and innovate it on the base of maste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matter,information,target object and management concept. In view of this,work research had been conducted to explore regulations in micro information producing processes by taking informationization micro cell(IMC)as the basic unit instead of traditional work system.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models of IMC were established. Base on the demands of applying IMC,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MCT)was proposed as a new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ol instead of traditional experiences,to transform IMC,and to plan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in entirety. A sample of IE department explained how to apply IMC and MCT in practice of building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system(MCS). The result shows that,MCS assists employees to obtain overview sight and capability to control objects accurately so that they can do self-managing and system-managing accordingly. Through developing and optimizing MCS,IE practice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raditional work system to concept space where total employees process information at,and IE practitioners obtain opportunities to reform manage system from underlying structures to top applications.
  
  Keyword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formationization; system;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precisely management;
  
  0 引言
  
  信息是选择和不确定性[1]。基于这一定义,信息化可以理解为量化和改变不确定性的信息加工过程。研究信息化为很多领域带来了创新的机遇,如推动社会变革,迈入信息社会[2];以信息模型[3]、信息单元和信息领域元建模[4]的方式使用信息;应用信息模型来提高管理分析质量[5]。工业工程领域应如何把握这个机遇?
  
  从信息化角度看,工业工程的基石———工作研究是以科学方法总结经验来消除管理活动的不确定性。然而,来源于工厂实验的诞生背景导致了工业工程体系完整性和层次性的欠缺[6]。百年以来,无论是制造工程信息化[7],还是智能工场、制造信息化[8],抑或是融合精益生产理论与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数字工业工程模式[6]。工业工程的发展都过于关注系统的物质加工部分,忽视了制造系统之外,因为缺乏实体而难以观测,但却已经反客为主的信息加工情境。工业工程应如何打破传统束缚,走出属于管理系统一隅的制造现场?怎样突破信息通信工具的局限,在信息加工实践中应用通信原理和方法?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9]。工业工程想要拓展应用实践到更深、更广的信息层,就必须深入研究遍布系统空间的信息加工活动,来把握物质与信息、信息与信息、管理对象与管理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全局性的管理平台,支持所有管理人员而非局限于工业工程从业者,以信息产物为素材进行创新(如使用信息模型、数据库等工具减少设计信息化系统的不确定性[10],应用信息价值理论提供决策指导[11])。
  
  1 信息化微元
  
  1.1 概念说明
  
  信息化微元是加工信息的基本工作单元,由加工媒介、加工行为、输入和输出信息四要素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加工与物质加工一体两面。所有管理活动,大到运营决策,小到记录动素的动作研究,都可以视为信息化微元。其中,以管理人员作为加工媒介时,可称其为人件。在管理人员主导的管理系统中,人件的重要性远超硬件和软件。
  
  管理通信是一系列相关联的信息加工过程。日常管理活动中,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对象与通信行为共同组成了管理通信系统。
  
  管理通信技术是以减少不确定性为方向,以高效通信为目的,应用和改造信息化微元的方法。未受管理通信技术影响的信息化微元,可以视为原生信息化微元。信息化微元输出的是产品化的信息,可作为实物产品或服务的附加部分出售,亦可作为信息资源支持管理活动。与自然资源等其他资源相比,信息资源趋于增加,而其他资源趋于减少[3]。
  
  1.2 基本模型
  
  信息化微元由一般通信系统[1]演变而来,分为信道和界面两个部分,如图1所示。
  
  信息化微元具有以下特征:
  
  (1)生产力作用。信息加工分为信息创生和信息实现两个方向。其中,信息创生是基于客体状态、变化等已有信息加工为通信系统可识别的新信息。这种新信息最终将改变加工媒介及系统的决策行为。信息实现是将目的性信息转化为客体的结构信息[12],即改造管理对象,变现信息价值。
  
  (2)界面作用。通过界面的信息将被改变不确定性。加密和解密分别增加和减少了信息的传递不确定性,产品信息量不变。创生与实现则是改变信息本身的不确定性,信息量一般发生变化。通信界面组成一般通信系统的发送机和接收机。
  
  (3)信道作用。信息的传递分为驻留和递送两个步骤。驻留信息的微元组成一般通信系统的信源与信宿,递送信息的微元组成一般通信系统的信道。
  
  (4)贯通作用。一般通信系统对应碎片化沟通,通信单元互联即可顺畅沟通,信息通信网络几乎没有容量上限。管理系统则对应统筹化沟通,强调在系统边界范围内进行最优化资源配置。因此,信息化微元更关注本体与整个系统的相互作用,要求信道贯通最初信源和最终信宿。
  
  (5)相对确定性。管理系统以人的活动为主,主观因素导致了因人而异且偏离“真实”的信息定义、量化和价值标准。这些无法避免且偏离真实的信息是管理系统的噪声,影响了包括加工对象在内的整个信息加工系统,导致了加工过程和信息产品总会出现不符合设计期望的情境。
  
  1.3 标准模型
  
  信息价值是管理通信的前提,变现则是衡量信息价值的最直观方式。顺畅沟通的信息化微元因变现能力强而产生“信息引力”,吸引关联的信息化微元集成为通信网络。信息引力主导了信息化微元生命周期中的新生与成长阶段,促进通信网络扩张,直至覆盖整个管理系统空间。
  
  反之,沟通不畅产生“信息斥力”。信息斥力主导了信息化微元的衰退阶段,引起通信网络崩溃,形成隐没于传统管理活动中的信息孤岛。如图2所示,未经统筹的信息加工需求导致了多个“生产效率”原生信息化微元并存。其直接结果是信息产品价值降低至可有可无,每个“生产效率”微元都困顿于短暂的生灭循环。
  
  通过改良通信结构,使之趋于标准化和理想化,可以达到增强信息引力,延长信息化微元生命周期的效果,如图3所示。
  
  标准信息化微元由内外双层通信结构组成。其中,1号信道对应外层通信结构,加工客体信息,是信息化微元的基本功能,如统计交付数量。其他信道对应内层通信结构,加工本体信息,如评估交付数量信息的准确性。
  
  内层通信时,本体信息首先被所属管理系统识别和处理,然后反馈为改造本体的目的性信息。因此,内层通信行为是闭环的自我管理活动,最初信源和最终信宿都是信息化微元本体。以所属管理系统为客体通信对象而非媒介工具时,标准信息化微元可通过内层信道影响整个管理系统。
  
  内层通信行为由全局性的信息化微元主导,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功能单元。
  
  (1)标准化。减少冗余信息以提升通信效率。如分解管理需求为可执行的作业标准,总结管理现象为信息模型、信息资源[3]。
  
  (2)数据化。以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增强信息表述的准确性、深度和广度。如使用数据描述替代文本描述,使用概括性数据替代细节性记录等。
  
  (3)评价化。以统一的评价标准判断微元和信息产品的状态。如评估信息价值、通信结构完整性、信息加工成熟度等指标。
  
  (4)反馈化。补全单向通信结构的反馈信道。信息创生与实现必须形成闭环,不论信息加工的结果如何,均须反馈到相应的通信终端。
  
  (5)系统化。把信息化微元和通信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向下关注构成它的部分,向上要看到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13]。
  
  (6)最优化。基于评价结果,以全局最优为目标调整通信结构。如平衡关键和常规信息化微元的资源投入,避免浪费。
  
  显然,除延长信息化微元的生命周期外,内层通信结构还在提升信息加工效率、降低资源损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标准信息化微元综合考虑了内外层信息加工的功能互补问题,但仍然无法避免噪声的影响。理想信息化微元则不同,不仅信道精准有序,而且输入和输出界面完全贴合。只有高度标准化的信息化微元才可视为理想信息化微元,如无损传递信息的信道片段。
  
  1.4 认知模型
  
  从引发管理现象的对象层到管理人员进行决策的概念层,信息的加工呈概括趋势,对管理现象的认知程度呈加深趋势,如图4所示。
  
  (1)对象层,包括人、机、料、方法、环境、任务、关系、信息等。
  
  (2)事务层,主要为事件、行为、变化等围绕对象所发生的管理现象,具有瞬时性。
  
  (3)数据层,是对事务和对象的数据化描述,即定量与定性分析管理现象和解读指令的活动,具有长期性。不成文的信息和数据由于瞬时性突出,应归类为事务层。
  
  (4)概念层,是分析现象、数据与信息之后,概括而来的对事物和对象的认知结果。也是产生管理指令,指挥信息和物质加工的生产力之源。
  
  事务层以经验和定性分析为主,主观性强。数据层以观测和定量分析为主,客观性强。经验管理者往往忽视数据层,甚至用不成文的信息替代数据层以降低工作量。信息化微元则重点关注数据层,不仅追溯数据在对象层和概念层之间的流通状态,而且研究信息流通全程中对象与概念的相互作用。因此,信息化微元将有助于转变传统管理人员的行为,从主观、感性转向客观、理性。
  
  1.5 类型划分
  
  1.5.1 时效类型
  
  结构的完整程度决定了标准信息化微元可自主运行的时长,如图5所示。
  
  其中,1为输入界面,8为输出界面,2-7为前文1.3节中提及的功能单元。
  
  长效型信息化微元结构完整,具有一定自主管理能力。例如数据化、评价化功能单元识别信息加工异常等问题,再由标准化、最优化、系统化功能单元自行修复。然而,这种精巧的结构不仅要求开发人员具备较高的统筹能力,占用设计资源;而且要求管理操作保持高精度,占用管理资源。否则,自主管理能力将不完善或被削弱,导致信息化微元向短效型退化。因此,长效型信息化微元仅适用于核心业务、策略性运营机制等高要求且资源富余的管理情境。
  
  短效型信息化微元缺失部分信道和功能单元,操作难度一般,消耗资源较少,适用于常规业务和突发性运营机制。
  
  敷衍型信息化微元仅为可有可无的功能单元拼凑而成,操作简易,一般不产生经济效益。原生信息化微元大多属于此类。
  
  1.5.2 资源类型
  
  按加工媒介的资源类型,可将信息化微元分为以下3种。
  
  (1)实体型。以硬件为主要加工媒介,如温度计显示环境温度,机械设备加工产品。
  
  (2)虚拟型。以软件为主要加工媒介,如ERP系统排定主生产计划,按管理制度规范行为,以经营理念统一管理方向。信息也可作为虚拟型加工媒介,如表1中的经营理念。
  
  (3)综合型。加工媒介兼具实体和虚拟属性,如人件、信息管理系统。工程师制定工艺参数,维修人员根据故障诊断结果修理设备,人事系统评定员工胜任力等信息化微元均为综合型。
  
  2 管理通信技术
  
  2.1 技术概要
  
  (1)物化虚拟对象。
  
  研究虚拟对象与系统的作用关系,用现实结果来使虚拟对象“可视化”。如以管理结果来量化管理指令的影响力,为管理方法配套标杆案例。
  
  (2)虚拟化实体对象。
  
  观测并记录实体对象的状态,转化为高确定性的信息。如建立信息模型,即用数据和关系等形式的参数系统反应对象的基本属性和与所属系统的关联[3]。
  
  (3)改造原生信息化微元。
  
  改造活动是识别、评价和优化3个步骤的循环。其中,识别是沿信道追溯信源和信宿,完成系统思维的三级关照[13]。评价是量化信息化微元的结构、类型、影响力和生命周期等属性,为物化和虚拟化做准备。优化是弥补缺陷和消除浪费,增强信息加工能力和信息产品的价值。
  
  (4)创生标准信息化微元。
  
  只有在改造的原生信息化微元仍然不符合管理期望时,才需要创生标准信息化微元。创生首先要摒除原生结构,再按管理情境设计标准模型。然后是选择物化的虚拟对象或虚拟化的实体对象按模型框架搭建、激活和维护信息化微元。
  
  管理通信技术的每一项内容都在重塑管理系统,要求使用者同时掌握通信、系统和科学管理原理等专业知识。因此,管理通信技术并不是为传统管理人员设计的新管理方法,而是为工程人员准备的实用性工具。只有将开发职能从传统管理职能中拆分出来,培训专门的管理通信工程师来改造管理系统,才能充分发挥管理通信技术的价值。
  
  2.2 实施概要
  
  2.2.1 推进策略
  
  保健策略的目的是保护已有的信息化成果。例如将改造后的信息化微元与不利的环境隔离开,以避免负面影响。
  
  激励策略的目的是取得新的信息化成果。例如以营造组织与个人双赢的管理环境为目标,引导和实现潜在信息化需求的开源设计方法,如图6所示。信息化的潜在需求是多向性的,自相矛盾的观点并不少见。开源设计方法的关键是提炼共性需求,促成不断逼近最佳方案的“引导需求-实现功能”循环。
  
  2.2.2 博弈对象
  
  管理系统中,信息化处理的是由人的活动产生的量化数据、协作行为、认知概念等信息。然而人的认知往往存在群体先天缺陷和个体后天问题,容易出现认知惯性、认知能力参差不齐等障碍[14]。例如根植于每个管理人员的意识形态中的“自我完美”思维所引起的固步自封现象:只要是被认可和实施的选择,无论是否有利或背离理性,都被决策者和盲从者视作最优化决策。
  
  认知障碍导致管理人员不能客观判断自身意愿,也不能理清系统状态。甚至无意中站在阻碍系统信息化进程的立场,出现模糊信息化需求,遮掩信息质量缺陷等行为。按照立场偏移理性的程度,可将管理人员分为以下3类。
  
  (1)封闭型。立场鲜明,自视甚高,拒绝接受相左观点,不考虑共同利益。封闭型管理人员敌视新事物,应予以关注,适合自上而下的沟通方式。
  
  (2)开放型。正视自身局限性,擅长倾听,善于平衡自身利益和共同利益。开放型管理人员是搭档也是竞争对手,应予以尊重,互相学习、促进。
  
  (3)混乱型。立场不确定,以依附他人观点为主。利益观不明,易做出前后矛盾,轻重缓急不分的决策。混乱型管理人员具有典型的投机特征,应以利益驱使,以标准引导。
  
  实施管理通信技术是一个开发者与管理人员的博弈过程,长期且艰难。双方必须循序渐进地克服认知障碍,以期达成最终目标,如图7所示。
  
  2.2.3 作用对象
  
  总体而言,信息化微元的作用对象是系统,包括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要素。创生方向的信息来源于对象系统,流通于管理系统。例如描述性信息模型被构建为对某个过程、现象、对象、实体等的描述[3]。实现方向的信息来源于管理系统,目的在于改变对象系统。例如管理指令产生、传达、解析和执行的预期结果是对象的状态、性质和行为的变更。
  
  信息化微元是加工信息的工作系统,具有通信关系的信息化微元互为作用对象。以A公司的OEE业务为例,结合系统的层次性特征可知,模块层面的4个信息化微元和作业层面的14个信息化微元互为作用对象,如表2所示。其中,原始数据、评价结果等信息作为加工对象流通于外层通信结构,未被归类为信息化微元。
  
  此外,管理通信技术的一项重点内容是控制信息化微元朝不确定性更低的方向演化,以使信息加工过程更稳定、信息产物价值更高。作用到管理人员身上时表现为更客观地认知对象,更理性地进行决策和更精准地解读管理指令等信息加工能力增强的结果。
  
  2.2.4 应用情境
  
  目标越明确、需求越被重视则信息价值越高,信息化微元的驱动力越强。管理事项完成率越高、结果越符合期望,则管理人员群体达成目标的能力越强,信息化微元的执行力越强。差异化的驱动力与执行力强度形成了4种应用情境,如图8所示。
  
  对于企业核心业务而言,经济收益尤为重要。因此,弥补执行力和驱动力短板,力求转变为进取型情境,是首选的信息化推进策略。
  
  企业常规业务服务于核心业务,以维持稳定为主。应以保守型情境为目标,避免资源浪费。投机型情境有较大的投资风险,可优先考虑敷衍型信息化微元。混乱型情境不适合展开信息化活动。因为信息往往因自相矛盾的管理目标而被错误估值,目标价值极可能低于预期。即便目标估值准确,过低的执行力也无法保障预期的收益。
  
  2.2.5 控制极限
  
  信息化可以提升管理水平,如精度、准度和及时性。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增强信息化活动的强度、广度和深度。但是,系统调动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不仅无法超出系统的控制极限,而且无法长期维持于接近极限的临界状态,如图9所示。
  
  2.2.6 测试与评价
  
  测试和评价活动对应信息化微元的评价化功能单元,重点为量化信息化微元的性能,如表3所示。
  
  表3 信息化微元测试项目
  
  以抗性测试为例。置入高熵环境自主运行的信息化微元标准功能残留越多、维持标准产出的时间越久,则熵抗性越高。如果信息化微元不受高熵环境影响,则为理想信息化微元。抗性测试结果可用于识别缺陷,设计信息化微元的自主修复结构。
  
  取消环境隔离措施和维护干涉活动,将A公司生产资源规划信息化微元暴露于高熵环境进行抗性测试,结果如下:标准产出时间从2021/1/1持续到2021/4/20,仅维持4个月。截止到2021/10/15,13个次级信息化微元中有11个完全无法正确加工信息,失效率为84.6%,如图10所示。
  
  上述结果表明该信息化微元的抗性不足,存在结构缺陷。然而,功能全面失效的结果也从侧面证实了其所属管理系统执行力低的事实。再加上资源规划的重要性,此处显然为投机型应用情境,理应优先调整应用策略而非弥补结构缺陷。
  
  3 实践应用
  
  传统管理系统轻视信息加工活动,甚至视之为微不足道的细节。以至于原始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诸多误区,举例如下。
  
  (1)认为数据天然蕴含准确的信息,习惯于使用一次性数据。实际上,未经专门训练的管理人员缺乏正确加工信息的能力,导致原始数据普遍存在漏洞和谬误,尤其是缺乏校验的一次性数据。
  
  (2)追逐大量的实时信息。然而,冗余的原始信息反而会起到掩盖关键信息的负面效果。即便是关键信息,大量的选项将造成选择过载效应,导致推迟决策、削弱内在动机、降低决策质量[15]。
  
  (3)局限于信息通信技术,偏离管理实践。当前的信息化应用情境中较少关注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人,并未意识到信息通信技术之外的整个管理系统才是信息化的主阵地。
  
  管理通信技术则着重研究信息化微元,客观辨别误区与真知,深入了解目标系统的运作原理,力求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管理系统。
  
  与信息社会的宏观理念不同,信息化微元更加关注微观通信过程和管理实践的经济价值。因此,通常以大规模集成信息化微元为主、以积少成多的经济收益为辅,应用于建立管理通信系统。下面将以A公司工业工程部门管理通信系统为例说明实践应用的关键步骤。
  
  3.1 数据化业务系统
  
  管理通信系统以标准化和数据化为底层建筑。标准化是反对事物的增加[16],能够大幅减少冗余信息。此外,标准化活动本身也可作为第一批次的信息化微元来改造管理系统,为进一步的大规模集成创造有利环境。
  
  数据化是利用信息化微元对信息进行粗加工,关键在于量化管理对象,定量方式优先于定性方式。成文信息是简单的数据化形式,而仿真管理对象的数据模型和管理模型则较为复杂。
  
  纵向数据化工作以经济和实用价值为动力,从关键业务开始,推广标准信息化微元到业务链整体。横向数据化工作侧重不同业务之间的互通与融合,以打通信道和建立通信界面为主要工作内容。例如统筹数据交互标准,排查和弥补信息化微元的结构缺陷等。
  
  3.2 建立信息化节点
  
  功能互补的信息化微元经过管理通信技术统筹集成,具备独立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时,可称为信息化节点。按一般管理活动的信息加工顺序,将信息化节点分为收集信息、分析数据、概括状态、管理反馈4个功能模块,如表2所示。
  
  收集信息模块是创生信息的起点,强调信息的全面性和标准性。该模块位于信息化节点的系统边界,高熵环境下的失控现象最明显、出现时间最早,非常适合用于观测抗性测试结果。
  
  分析数据模块对应提取关键信息和提供备选方案的管理活动,是加工信息的主要单元。作为加工媒介的人件必须通过专业训练,硬件和软件则须经过专门设计,才具备相应的加工能力。
  
  概括状态模块对应形成概述印象和选择决策的管理活动,是传统管理人员的自留地。但在以管理人员群体的智慧作为专家决策数据库的情况下,普通人就可以应对大部分管理现象,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门槛将大幅度降低。
  
  管理反馈模块是实现方向的通信活动,强调解析决策信息内容和变现信息价值的能力。贯通全局的信道为中低层管理人员普及了管理指令的来龙去脉,增强了目的性管理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组成信息化节点的基本要求是上述功能模块有序衔接为通信回路,形成闭环信息流,如图11(a)所示。复杂的信息化节点应将反馈模块独立出来进行专门管理,如图11(b)所示。如果反馈信息未被妥善处理,通信回路就会堵塞或断开。进而引起闭环信息流退化为开环信息流,信息化节点趋于失控等现象。
  
  3.3 建立管理通信系统
  
  管理通信系统是由信息化微元和通信行为组成的系统。可以作为现实管理系统在管理人员概念空间的同态映射来辅助管理。也可以包含现实管理系统,作为唯一的管理工具。建立和维持管理通信系统是对信息的深加工,涉及内容介绍如下。
  
  3.3.1 融合信息化节点
  
  融合信息化节点的工作重心不是敦促管理对象进行改善,而是用数据高速连接信息化节点,使其融入通信网络,如图12(a)所示。其中,数据高速是强化后的外部通信回路,可以通过优化交互标准、补足信息量、提升沟通效率等方式实现。
  
  通信网络是管理通信系统的主体结构,用于统筹通信行为,使信息化微元和信息化节点协调、高效运作,并及时、准确、客观反映系统状态。
  
  3.3.2 维持有序环境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自然界一切能自发进行的过程都会引起孤立系统熵的增大[17]。因此,放任管理通信系统自主运行必然导致信息化水平倒退回高不确定性的原始状态。反其道而行之,增加资源供给,维持有序管理环境,则可为提升信息化水平创造条件。
  
  (1)减少不增值的管理活动。例如转变临时性信息加工情境为长期性加工情境,来增强反馈机制;使用软件和硬件替代人件进行重复性信息加工,来提升效率和准确性等。
  
  (2)丰富数据要素。作为信息的良好载体,优质数据应包含以下要素:时效性,一致性,完整性,可追溯性,概括性,准确性,预见性。其中,预见性是根据已有数据预测可能发生的变化,是自主管理的前提。数据要素越全面,所承载的信息价值越高,但所需资源越多。为避免资源浪费,应着重提高关键信息产品的数据要素。
  
  (3)提升信息加工成熟度。开环信息流成熟度最低,闭环信息流成熟度最高。比闭环信息流更为成熟的是系统与子系统的通信回路进行闭环通信,形成环环相扣、嵌套融合的闭环管理通信系统,如图12(b)所示。
  
  3.4 创新点
  
  (1)精准管理,是精准影响和控制微观信息加工单元的管理方式。首先,以通信网络精确追溯微观管理对象,从源头解决问题。其次,以数据高速保障通信的及时性,准确把握管理时机。最后,以闭环的通信回路保障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从而准确控制力度,避免问题复现,并在问题复现后快速响应。
  
  (2)全局视角。传统管理系统中,基层管理者对应微观管理活动,顶层管理者对应宏观管理活动,隔阂鲜明。管理通信系统则为每个管理人员提供了包含宏观与微观的全局视角,从而获知自身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作用结果。因此,每个管理人员都有机会不通过中层管理者,直接以顶层管理者的视角与整个系统互动。作用到本体是管理自我,作用到客体则是管理系统。
  
  4 结束语
  
  信息加工分为创生和实现两个方向,信息加工与物质加工一体两面。信息实现方向的物质加工结果通常表现为管理对象被改造、信息价值得以变现;信息创生方向的物质加工结果通常是决策行为、认知程度的改变。信息化微元连通了引发管理现象的对象层与进行决策、指挥生产的概念层,由此,工业工程拓展实践到全体管理人员加工信息的认知概念领域。这是比传统制造业更为广阔,更接近生产力源头的发展空间。
  
  管理通信技术是用信息化微元重塑传统管理系统的技术。通过物化虚拟对象和虚拟化实体对象,管理通信技术解决了信息加工由于缺乏实物载体而难以观测的感觉问题,以及物质加工由于缺乏信息模型而受限于表象的知觉问题,降低了管理对象的不确定性。重塑系统的过程中,须识别博弈对象、作用对象以及作用结果,并根据不同的应用情境选择适宜推进策略,控制信息化微元朝低不确定性的方向演化。
  
  管理通信系统以标准化和数据化的信息化微元为基石,以融合了全局信息化节点的通信网络为主体,是一个面向所有管理人员的平台。相比于传统系统,在底层逻辑方面,管理通信系统重点关注信息加工,信息的重要性高于物质;以人件为主要加工媒介,人件的重要性高于软件和硬件。在上层建筑方面,管理通信系统提供了研究科学管理方法所必需的大量信息素材和创新点(如精准管理,全局视角等),为创造匹配信息生产力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对管理人员而言,信息化微元可用于研究微观系统运作原理,增强信息加工能力。对企业而言,管理通信技术搭建的宏观管理通信系统,可用于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与交期。然而,应用、推广信息化微元以及管理通信技术并非易事,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由于兼顾微观与宏观通信行为,管理通信系统的复杂程度将超出大多数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因此,无论是培养管理通信系统的开发人员还是使用人员,都将面临极大挑战。
  
  (2)管理通信技术从顶层管理职能中分离了系统设计职能,管理通信系统削弱了中高层管理者的职能。推广管理通信技术时将不可避免地遭到潜在利益受损的上层管理人员阻碍。在许多管理情境中,这种阻碍将导致信息化水平退化。
  
  (3)初级的信息化微元在升级改造为信息节点之前,通常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较高的初期资源需求和较长的导入期等弱点降低了管理通信技术的竞争力。此外,成熟阶段的管理通信系统虽然可以稳定地变现信息价值,但在陷入极端不利的情境时,反而崩溃得更为迅速和彻底。
  
  接下来的研究首先是针对以上薄弱点,在知识体系、经济效益和快速导入方面做一些尝试。例如改造通信回路为信息加工流水线,以快速变现信息价值。其次,是从庞大的信息流中提取和再利用管理人员群体的智慧,进行人本智能方向的创新。再次,是提升微观管理体系到高度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程度,尝试以类似汇编语言的方式编辑信息化微元,开发更为先进的宏观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C E SHANNON.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J].The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1948,27(3):397-423.
  
  [2] 周宏仁.周宏仁《信息化论》之四:工业化还没有完成,搞什么信息化?[J].信息系统工程,2009(4):14-15.
  
  [3] Viktor Ya Tsvetkov. Information Models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J]. European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2016,12(2):79-86.
  
  [4] V Ya Tsvetkov,S V Shaytura,V M Feoktistova,et al. Metamodelling in the information field[J]. Amazonia Inves-tiga,2020,9(25):395-402.
  
  [5] Viktor Ya Tsvetkov. Information Situation and Infor-mation Position as a Management Tool[J]. European Re-searcher,2012,36(12-1):2166-2170.
  
  [6] 李从东,钟鸣莉,刘倩,等.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工程创新问题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21,50(3):1-10.
  
  [7] R V Milacic. Computer-based informa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1982,20(3):369-408.
  
  [8] 李伟光,李勇,黄文波,等.制造信息化的分析与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5,27(1):38-41.
  
  [9] (美)N维纳,郝季仁(译).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 J A Harding,K Popplewell. Enterprise design inform-ation:The key to improv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2001,14(6):514-521.
  
  [11] Joseph R Bennett,Sean L Maxwell,Amanda E Martin,et al.When to monitor and when to act:Value of infor-mation theory for multiple management units and limi-ted budgets[J].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8,55(5):2102-2113.
  
  [12] 邬焜.信息系统的一般模型[J].系统科学学报,1998,6(2):52-57.
  
  [13] 苗东升.论系统思维(一):把对象作为系统来识物想事[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2(3):3-7.
  
  [14] 刘伟超,周军.认知情报学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6):36-45.
  
  [15] Sheena S Iyengar,Mark R Lepper. When Choice is Demotivating: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6):995-1006.
  
  [16] (日)松浦四郎,熊国凤(译),薄国华(译).工业标准化原理[M].北京:技术标准出版社,1981.
  
  [17] 邹经文.熵增加原理的发展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1986,9(4):255-257.
(责任编辑:mac)
------分隔线----------------------------

最新论文

随机论文

——本公司实力说明——
本公司实力说明
1. 十一年专业论文服务经验,现有全职员工近百人,并且拥有兼职博士、硕士30多人。我们的实力就是您信心的保证。
2. 十一年成功运作经验,现为中国最好的专业论文服务中心之一。

服务承诺
本论文服务...

Copyright www.lunwenkj.cn 科技论文网 版权所有
科技论文网提供质量好的 科技论文代写、管理论文发表服务,是一个一流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平台。
郑重声明:本站部分论文资料源于网上的共享资源及期刊共享,请特别注意勿做其他非法用途!
如有侵犯您论文的版权或其他有损您利益的行为,请联系指出,我们会立即进行改正或删除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