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的必要性
1、公众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和需求在不断提高,全面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科技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已成为当代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我国的科技资源科普能力,就必须加快发掘科普资源。
2、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科技资源,包括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投入资源、科研条件与基础设施、科研成果。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核心问题是要求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积极性问题,科研成果只有科普化,才有益于国计民生,而不能简单地局限于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公众科学素质相应提高,这有赖于科技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而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又有赖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2007年1月,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今年5月22日,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北京市科委共同举办了《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北京论坛》。Ⅲ3、科技资源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科普化,就是拓展和延伸科技资源的功能,扩大科技资源的应用范围,把丰富的科技资源转化为丰富的科普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众科普活动,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 J。加快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发掘科普资源,加强国家科普能力,丰富优质科普资源,使公众共享科技成果,并实现科普资源共享。我们的科普工作者和科普机构要坚持科普服务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实现共赢;坚持科普服务遵循统筹兼顾原则,注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内在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整合优势科普资源,以提高科普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以社会公益性与市场效益性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价值最大化的发展规律。让公众真正得到现代科技的实惠,实现规模效应、收益效应,以科普服务培育出更多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
二、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的不足
1、政府导向据调查,我国科普政策资源很好;科普队伍有所发展,但数量有限,素质不高,尤其是科普创作人员更缺;科普财力资源状况明显好转,但总体上看还很匮乏,科普经费仍然不足,而且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很不平 ;科普组织发展较快,但仍不健全且发展不平衡。科技资源科普化既是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也是科技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快科技资源科普化,是发掘科普资源,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的良好局面,任福君建议,一是政府应设专项开展相关调查研究,为禾斗技资源科普化提供理论基础、政策依据和决策参考;二是建立支持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三是建立科技资源科普化的激励机制和有效工作方式,包括建立全社会参与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体系,设立科技资源科普化专项基金,建立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四是以科普资源共建与共享为抓手,加速科技资源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
2、科研队伍的科普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普资源的利用是要让厂大民众认识更多的科普知识问题,如有关于“人与健康”、“飞天之梦 、 数码世界 、“绿色家园”、“感知与思维”和“实验与发现”等等这些,他们有的主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科普问题;有主要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能性活动;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探研性活动;有的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主的心理卫生科普活动等等,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科技的一种成果。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利用通过对科研开发的新成果和科技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整合,使其以更加有利于公众接受。
3、科普建设的经费投入面对我们的科学技术与科普之间存在的“断层”,科学技术成果不能够顺畅地转化为科普资源,科普人才相当的匮乏,科普工作展开主要以政府投入,只有政府的正确引导,营造有利于科技资源向科普转化的良好环境和激励机制,制定政策法规认可科普创作成果;不断增加科技人员科普工作经费,加大奖励优秀科普人才的力度,让我们的前沿技术项目研究者能够取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4、科技资源科普化实现的有效途径或机制面对庞大的科研队伍,我们如何把这些科技人力资源变成科普资源,多方面的合作与协作尤为重要。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士是我国科研人员中的杰出代表,他们也应该承担一部分科普责任。
如果简单地把他们作为科普创作者,让他们自身完成科普创作,效果不一定会好。如果把科普当成一种产业,那些科普的责任当然不能让科学家独自承担,科普产品的创作与制作要从产业的角度来进行。如何提高那些高端科普产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又能保证科学性,一个方法就是从科普活动的创意策划开始到实施及最后的反馈全过程,都要让科学家与策划经营人员、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文学创作者一起,联合行动,共同参与。
三、如何加强科技资源科普化建设
首先,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提升科技转化为科普的服务能力,增强公众对科普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强化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的科技认知能力水平,让公众理解科学,全面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其次是充分发掘资源共享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多种形式开放实验室等,发挥互联网、各种户外数字屏幕的作用,把科研经验、试验基地搬上电视电影屏幕,搬上互联网,搬上游戏,搬上手机等第五媒体,以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野外观察站、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优秀的科研基地资源为依托,真实地将科学研究基地的资源拓展为更广阔的科普空间,让我们的科普建设服务于社会。(责任编辑:mac)
热门分类 / Popular classification
最新论文
随机论文
——本公司实力说明——
本公司实力说明
1. 十一年专业论文服务经验,现有全职员工近百人,并且拥有兼职博士、硕士30多人。我们的实力就是您信心的保证。
2. 十一年成功运作经验,现为中国最好的专业论文服务中心之一。
服务承诺
本论文服务...